黨史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首頁 > 黨史學習教育清明祭英烈,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講述的八個紅色故事
時間:2021-04-04 | 瀏覽:7“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時。
在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之時,有些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那就是為民族獨立解放、為國家繁榮富強作出奉獻和犧牲的英雄先烈。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睙o數英雄先烈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是我們不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曾以多種方式緬懷英雄先烈,謳歌民族英雄,用自己的言行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作出表率。
河北阜平和西柏坡、山東臨沂、湖南湘西、福建古田、陜西延安和銅川、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安徽金寨、寧夏西吉、山西呂梁、上海、浙江嘉興……習近平總書記探訪英烈的腳步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那一個個深深的鞠躬,那一次次深情的仰望,都在表達對英烈的緬懷、對歷史的敬畏。
習近平崇敬英烈,也喜歡講英烈故事。清明之際,新時代學習工作室為您梳理習近平總書記講述過的那些紅色故事。
故事一:龔全珍跟隨丈夫——開國將軍甘祖昌回到農村艱苦奮斗
2013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這是習近平同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親切交談。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習近平講述】
我向大家介紹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同志,她是老將軍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紅軍、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但他堅持回農村當農民,龔全珍同志也隨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農村艱苦奮斗。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龔全珍同志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精神,并當選了全國道德模范,出席我們今天的會議,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龔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們要把艱苦奮斗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2013年9月26日,在北京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
【英雄事跡】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將軍銜后不到兩年,甘祖昌主動向組織上辭去新疆軍區后勤部長職務,帶著妻子龔全珍,回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務農。原因很簡單:為了帶領鄉親們一起建設家鄉,讓老百姓過上富裕幸福的日子。妻子龔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當地學校當老師,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村建設上。夫妻倆當年參加修造的江山水庫,家鄉老表習慣叫它“將軍水庫”,至今還澆灌著近萬畝農田。
1986年3月,這位1927年入黨、1928年參加紅軍的老將軍因病逝世,他留給妻子和兒女唯一的遺產是一只鐵盒子,里面用紅布包著3枚閃亮的勛章,那是1955年他榮獲的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如今年逾九旬、黨齡六十年的將軍夫人——“老阿姨”龔全珍,依然無怨無悔地在江西蓮花山鄉執教,用共產黨員的本色成就感動中國的傳奇。
故事二:以“沂蒙母親”為代表的沂蒙人民,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革命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在視察沂蒙革命老區臨沂期間,專程前往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
【習近平講述】
我一來到這里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2013年11月25日,來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參觀沂蒙精神展
【英雄事跡】
“沂蒙母親”王換于,1888年出生于沂南縣岸堤鎮圈里村,19歲嫁到馬牧池鄉東辛莊于家,1989年去世,享年101歲??箲鸨l時,被當地黨組織培養成為抗日積極分子,擔任黨的情報聯絡員。1939年夏,日寇來沂蒙山“掃蕩”,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首長徐向前、朱瑞搬到東辛莊村,并將“帥帳”安在王換于家。由于戰亂磨難,部隊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王換于跟徐向前建議成立一個托兒所。在黨組織支持下,她挑起撫養、照顧抗戰將士子女的重擔。
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時間里,戰時托兒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長。1943年后,又有革命將士的45名孩子由王換于撫養長大。而王換于自己的4個孫子,卻均因營養不良、照顧不周先后夭亡。
1947年,蔡暢在第一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上,代表中國婦女作了王換于事跡的專題報告,王換于的名字從此名揚中外。
故事三:英雄母親鄧玉芬將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
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集會,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儀式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馬占成攝
【習近平講述】
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北京密云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宣言。
——2014年7月7日,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
【英雄事跡】
鄧玉芬,1891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縣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縣張家墳村,一生務農。她和丈夫任宗武共生育了7個兒子。1940年4月,八路軍10團進入豐(寧)灤(平)密(云)建立抗日根據地。鄧玉芬和丈夫商量后,決定送老大、老二、老三參加豐灤密抗日游擊隊。三個兒子奮戰在前線,鄧玉芬就在家里縫軍鞋,一并照顧八路軍傷員。
1941年,抗戰進入艱難的相持階段。鄧玉芬全家躲進了深山,老四和老五則參加了抗日民兵隊伍與鬼子周旋。然而,噩運在第二年接二連三地降臨——丈夫任宗武和四兒、五兒在“無人區”耕種時,遭鬼子偷襲而不幸遇害;同年秋,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大兒子犧牲疆場,不久二兒子也因傷重無醫藥,死在了鄧玉芬的懷里。然而英雄媽媽的苦難并未在一年后消弭,小兒子在饑餓和病痛中死在鄧媽媽的懷里。這位普普通通的中國農村婦女,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無私奉獻了六位親人的生命,她的故事在密云、豐寧和灤平地區廣為流傳。1970年2月5日,度過了曲折坎坷一生的鄧玉芬在家中安詳地去世,享年79歲。
故事四:毛岸英在蘇聯衛國戰爭任指導員 駕坦克直搗柏林
【習近平講述】
在衛國戰爭最艱苦的時刻,中華民族許多熱血兒女毅然投身到抗擊法西斯德軍的英勇行列中。毛澤東主席的長子毛岸英作為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坦克連指導員,轉戰千里,直至攻克柏林。
——2015年5月7日,在《俄羅斯報》發表署名文章《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英雄事跡】
蘇聯衛國戰爭打響的時候,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正在莫斯科伊萬諾沃蘇雅士官學校學習。他一直想走出學校,到戰場上去戰斗。為此,他申請過很多次,但都沒有得到批準。毛岸英對此一直不甘心,他提筆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信中,他表達了強烈的參軍愿望,并在信的末尾署上了他自己的俄文名字“謝遼沙”,同時注明“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
信投了出去很久卻沒有回音。這時,蘇軍政治部副主任曼努伊爾斯基來到了國際兒童院看望孩子們,在場的毛岸英向曼努伊爾斯基提出了參軍的要求。后者思考了一下,回絕了毛岸英,他告訴毛岸英,只有擁有蘇聯國籍的人才能上戰場,你是中國人,不能讓你去冒險。但毛岸英不放棄,一再地請求曼努伊爾斯基,最終后者答應幫他上戰場殺敵。不久,毛岸英就在蘇軍一支坦克部隊里面擔任了指導員,隸屬于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他跟隨著部隊,轉戰南北,最后隨大部隊進攻柏林,見證了蘇軍攻克柏林的偉大時刻。
故事五:中國女記者胡濟邦以柔弱之軀全程經歷衛國戰爭
【習近平講述】
中國女記者胡濟邦以柔弱之軀全程經歷衛國戰爭,冒著炮火報道了蘇聯人民的堅貞不屈、法西斯軍隊的殘暴、俄羅斯軍民勝利的喜悅,鼓舞了中俄兩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2015年5月7日,在《俄羅斯報》發表署名文章《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英雄事跡】
胡濟邦是一名女記者,是蘇德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是唯一持有外交官護照的記者,是在前線堅持時間最長的記者,也是中共秘密黨員。這位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女子,在莫斯科13年(1936-1949),目睹了蘇德戰爭的全過程,寫出了無數篇戰地報道,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
從1941年到1946年的五六年間,胡濟邦陸續發表了《列寧格勒的九百個日日夜夜》、《解圍前的列寧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會戰》、《慶祝全民勝利中的莫斯科》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戰地報道,憑借其卓越才能,成為莫斯科新聞、外交圈舉足輕重的人物。
故事六:朱敏曾淪為德國法西斯囚徒 在集中營度過艱難歲月
【習近平講述】
在明斯克的納粹集中營里,新中國開國元勛朱德元帥的女兒朱敏曾同白俄羅斯小伙伴共抗德國法西斯。
——2015年5月8日,在白俄羅斯《蘇維埃白俄羅斯報》發表題為《讓中白友好合作的樂章激越昂揚》的署名文章
【英雄事跡】
1941年1月30日,朱敏告別團聚才一個多月的爹爹朱德,化名“赤英”,赴蘇聯進國際兒童院學習。初到莫斯科,朱敏就因為氣管炎和哮喘來到白俄羅斯明斯克的少先隊夏令營療養。僅僅一夜之間,德軍突然入侵蘇聯,正在療養院的朱敏和其他20個來自各國的孩子淪為德國法西斯的小囚徒。
在當地囚禁兩年后,1943年,朱敏被送往德國境內的集中營。在集中營里,朱敏整天面吃發霉的黑面包,做苦役,時不時挨打,親眼目睹法西斯屠殺手無寸鐵的猶太人。她保護自己的最重要手段便是對自己的真實身份諱莫如深,在集中營朱敏從不說一句和中國八路軍有關的話。因此,幾年集中營生活過去,朱敏沒有說過一句中國話,而與其他人又語言不通,長期的沉默使她幾乎喪失了語言功能,直到現在說話還是不行。
俄羅斯政府在1995年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紀念日上給朱敏頒發了紀念獎章,表彰她在衛國戰爭時期不畏強暴,嚴守身世,頑強地在集中營活了下來,最終回到莫斯科的動人事跡。
故事七:夏明翰揮筆寫下“砍頭不要緊”的就義詩
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攝
【習近平講述】
95年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英勇奮斗,成千上萬的烈士為了這個理想獻出了寶貴生命?!翱愁^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這些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誓言生動表達了共產黨人對遠大理想的堅貞。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們的遺愿,永志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英雄事跡】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句誓言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夏明翰1928年3月在就義前寫下。1928年初,夏明翰告別妻子和剛出生的女兒來到武漢。以野蠻著稱的桂系軍閥正在大肆搜捕革命者,許多被捕者根本不經審判便被處決。如黨面對市面上一片蕭條和恐怖,夏明翰全無懼色,仍奔走在各個秘密機關,部署“停止年關暴動”的計劃。開始他住在湖南商號,發現武漢衛戍司令部已盯上那里,便遷到東方旅社,與徐特立、謝覺哉、熊謹玎等研究下一步工作。沒過幾天,謝覺哉突然通知說交通員宋若林已靠不住,夏明翰便回到東方旅社收拾東西。他正準備轉移時,叛徒宋若林帶著警探闖進了房間。
夏明翰被捕后,連續受到刑訊,他在拷打中只是怒斥審判官?;氐嚼畏?,他知生命將要結束,忍著傷痛用半截鉛筆給母親、妻子、大姐分別寫了三封信。在給妻子鄭家鈞的信上,他還留下了一個帶血跡的吻印。被捕兩天后即1928年3月20日的清晨,夏明翰被帶到漢口余記里刑場。執行官問他有無遺言,他大喝道:“有,給我紙筆來!”接著,他揮筆寫下了“砍頭不要緊”的就義詩。這一正氣凜然的詞句,當時就被人稱做熱血譜寫的革命戰歌,激勵了無數后人為之奮斗。
故事八:長征期間三名女紅軍剪下半床棉被送給老人
【習近平講述】
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英雄事跡】
1934年11月上旬,紅軍突破國民黨第二道封鎖線后,中央紅軍衛生部等駐扎在了湘贛邊界的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那年冬天的一個傍晚,不幸與隊伍失散并迷路的三名女紅軍戰士,饑寒交迫,筋疲力盡,來到了沙洲村,敲開了一間破茅草屋。主人是一對年輕的夫婦。女主人叫徐解秀,家里一貧如洗。主人傾其所有,為饑餓疲憊的客人準備了一頓粗茶淡飯。吃完飯,徐解秀就將三位客人領到了床上。那是一張用楠竹扎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墊著稻草,女戰士忙將她們唯一的棉被打開……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徐解秀和女戰士同時醒來,她們發現,男主人一直睡在門口的草垛上守護著她們。女戰士們的眼睛濕潤了。臨走時,她們決定把這唯一的一條被子送給徐解秀夫婦,但夫婦倆說什么也不肯接受。三個紅軍姑娘不由分說地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外跑,徐解秀趕緊抱起被子,拼命地又追了出去,她們在村口把被子推過來又推過去,僵持不下,這時一個紅軍姑娘從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堅定地把一條被子剪成了兩半。她們拉著徐解秀的手哽咽著說:“大姐,這下你可別推了,這半條你就收下吧,等革命勝利了,我們還會回來看您的?!毙旖庑泐澏吨p手接過這半條被子,一句話也說不出,淚水唰地流了下來……
來源:人民網
- 聯系方式
-
電話: 0551-63655127 63655160(招商) 傳真: 0551-63655002 郵箱: hfbhjfgs@126.com 地址: 合肥市包河區龍川路與唐模路交口向北100米